Notice: file_put_contents(): Write of 8623 bytes failed with errno=28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var/www/tg-me/post.php on line 50
联合早报 即时报道 | Telegram Webview: zaobao_news/134583 -
Telegram Group & Telegram Channel
河北廊坊纪委调查三河商户招牌改色

河北廊坊三河市商户被禁止使用“红蓝黑”三色招牌事件发酵后,廊坊纪检委称已赴当地展开调查。

据中国青年网短视频官微“青蜂侠Bee”报道,廊坊三河市商户近日被要求禁止使用“红蓝黑”三色招牌一事引发关注,当地有蜜雪冰城店铺招牌先改绿后改红。 廊坊纪检委相关工作人员星期五(4月11日)称,“已前往三河展开调查”。

据极目新闻、大风新闻等中国媒体此前报道,有网民发布视频称,河北省三河市燕郊一带,商户接到城管上门通知,红色、蓝色、黑色的商铺招牌被要求更换颜色。

报道称,三河市城管局工作人员称,这是按照市政府城市规划要求,门头牌匾底色除红色、蓝色、黑色以外,其他颜色都可以。

三河燕郊一名已更换招牌颜色的商户星期四(10日)称:“3月份城管多次上门要求必须更换颜色,现场盯着我们从红色改成绿色,改色漆是商户自己买的。”

另据新派新闻报道,三河燕郊高新区城管相关负责科室工作人员对要求更换牌匾颜色的原因未作出解释,但称如果不怕麻烦、不心疼钱,可以改回原颜色,自愿。

人民网星期六(12日)就事件发表评论文章,批评当地强令更换招牌颜色,不仅影响商户生意,还让商户无端多出一笔开支。而招牌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不背离公序良俗,相关部门无论出于何种考虑,都应慎重“整改”。

文章指出,对政府部门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如果管得过多、过宽,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只会让商户闹心,民众忧心,还可能影响当地政府形象。文章提醒,“强换商户招牌,当心砸了营商招牌”。

#中国 #河北



tg-me.com/zaobao_news/134583
Create:
Last Update:

河北廊坊纪委调查三河商户招牌改色

河北廊坊三河市商户被禁止使用“红蓝黑”三色招牌事件发酵后,廊坊纪检委称已赴当地展开调查。

据中国青年网短视频官微“青蜂侠Bee”报道,廊坊三河市商户近日被要求禁止使用“红蓝黑”三色招牌一事引发关注,当地有蜜雪冰城店铺招牌先改绿后改红。 廊坊纪检委相关工作人员星期五(4月11日)称,“已前往三河展开调查”。

据极目新闻、大风新闻等中国媒体此前报道,有网民发布视频称,河北省三河市燕郊一带,商户接到城管上门通知,红色、蓝色、黑色的商铺招牌被要求更换颜色。

报道称,三河市城管局工作人员称,这是按照市政府城市规划要求,门头牌匾底色除红色、蓝色、黑色以外,其他颜色都可以。

三河燕郊一名已更换招牌颜色的商户星期四(10日)称:“3月份城管多次上门要求必须更换颜色,现场盯着我们从红色改成绿色,改色漆是商户自己买的。”

另据新派新闻报道,三河燕郊高新区城管相关负责科室工作人员对要求更换牌匾颜色的原因未作出解释,但称如果不怕麻烦、不心疼钱,可以改回原颜色,自愿。

人民网星期六(12日)就事件发表评论文章,批评当地强令更换招牌颜色,不仅影响商户生意,还让商户无端多出一笔开支。而招牌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不背离公序良俗,相关部门无论出于何种考虑,都应慎重“整改”。

文章指出,对政府部门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如果管得过多、过宽,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只会让商户闹心,民众忧心,还可能影响当地政府形象。文章提醒,“强换商户招牌,当心砸了营商招牌”。

#中国 #河北

BY 联合早报 即时报道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i in /var/www/tg-me/post.php on line 283

Share with your friend now:
tg-me.com/zaobao_news/134583

View MORE
Open in Telegram


联合早报 即时报道 Telegram | DID YOU KNOW?

Date: |

Telegram has exploded as a hub for cybercriminals looking to buy, sell and share stolen data and hacking tools, new research shows, as the messaging app emerges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dark web.An investigation by cyber intelligence group Cyberint, together with the Financial Times, found a ballooning network of hackers sharing data leaks on the popular messaging platform, sometimes in channels with tens of thousands of subscribers, lured by its ease of use and light-touch moderation.联合早报 即时报道 from us


Telegram 联合早报 即时报道
FROM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