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Group & Telegram Channel
一场被“风光大葬”的互联网创业

2015年,黄宇帆从美国留学回国,开始寻找自己的创业方向。他首先组建了一支小型团队——中学同学轩元,在某央媒做了两年多程序员;中学校友韩佳依,本科刚毕业的业余画手。大学室友大力在2016年加入,他曾在美国IBM做芯片设计工程师。黄宇帆和团队伙伴每天能想出几十个点子,为了更方便讨论和记录,他们还制作了一个收集点子的网页。那时候他们觉得正身处一个蓬勃向上的时代,中国互联网发展二十年,手机上网迅速地扩大了中国网民的规模,2015年大约有6亿网民,且还在以一年几千万的速度增长。头部电商平台和社交通讯公司跨过了上市的门槛,外卖、打车一类的生活服务软件也在迅速占领市场,共享经济改变了传统消费观念,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无数创业者在这片蓝海中找寻方向。

在漫无边际的讨论中,“网络流行语词典”的想法被反复提起。这最早是大力提出的,借鉴了美国俚语释义社区“城市词典”(Urban Dictionary)。“我和黄宇帆都是高中去美国留学,学语言的时候发现听不懂同学说的俚语,会频繁地使用城市词典。中国的网络社区文化在逐渐兴起,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我自己在用贴吧和B站时也有看不懂的词,但没有查询的地方。”有别于日常话语的流行语在互联网上构筑了一道隐性的边界,只有打破它才可能进入讨论圈内。在实用层面之外,大力认为通过中文流行词还可以记录同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圈层文化,“在古代,成语也是一种流行语,一个有代表性的故事浓缩成一个词语,将故事表达的意思流传下来,与之类似,‘人艰不拆’‘蓝瘦香菇’就是当代的成语。”

团队成员选取二三十个流行词撰写释义,调研周围的人对它们的兴趣度,当大多数的反馈认为非常有趣,创建流行语词典就成为团队一致认同的创业方向。在黄宇帆的设想中,词典应该像维基百科(Wikipedia)一样,由用户生成内容,但不是用长篇大段的文章,而是简练清晰的日常语句,因此,他给词典取名为“小鸡词典”,英文是Jikipedia。黄宇帆还从经济收益上算了一笔账,城市词典通过广告收入、周边产品和联名推广,一年的营收超过百万美元,它最初的团队只有3个人,人力成本也很低。“汉语的受众非常庞大,既然英文俚语词典可以吸引千万用户,中文流行词也可以,即便广告单价更低,收益也很可观。”2017年10月,小鸡词典正式上线了。

在上线初期,小鸡词典的功能非常简陋,只能写词条和看词条,其他的功能是逐步完善起来的。在互联网大厂,更新软件往往需要经历提案、讨论、开发、测试的步骤,但小鸡词典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当天的提案当天做,第二天直接上线试看效果,“上线后,如果运行没问题,就不用再进行操作,如果有人在网上骂你,就再去修改,如果发现大家不喜欢,一周后将新功能取消。”

技术层面的问题可以解决,但运营推广方面则步履维艰,现在回顾,黄宇帆承认他们走得“太慢了”,“如果我们有成熟的方法论,会知道如何去快速打入目标人群、寻求强力合作、利用资金投放流量,但我们当时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做,谁是用户?用户在哪里?如何让用户了解小鸡词典?如何让用户创造内容?”

创业初期,团队成员想到的推广方式是去网上回答关于流行词的问题,标明引用自小鸡词典,词典里的词条也需要他们自己来撰写,通过创建游戏圈、二次元圈等小众文化圈层的词条来吸引用户。前半年,小鸡词典的日活跃用户数量提升很慢,长期保持在200左右,团队一边忙碌,一边焦虑,大力开玩笑说:“每天早上起床觉得小鸡是世界上最厉害的项目,晚上睡觉前就觉得这什么傻逼项目。”

黄宇帆对接广告还保持谨慎的态度,“按照中国广告单价,我们必须接到丧心病狂的程度才能满足营收目标,而铺设大量广告非常影响用户体验,我认为最好没有广告,首要目标是将市场做大,吸引更多用户加入,产生更好的体验,提高广告单价,再用少量广告实现盈利。”在黄宇帆的设想中,当用户规模扩大、与圈层文化建立连接后,商业化的路径会很多样。然而在小鸡词典后来日活跃量达到二十多万时,他们依然没有盈利,这还是在不算房租以及黄宇帆和大力的人力成本的情况下。2015年刚创业时,黄宇帆在中关村租了一间办公室,后来房租涨到一个月一万多,他就把家里的北京房子用作办公室兼员工宿舍。

尽管黄宇帆没挣到钱,但他对自己的产品感到骄傲:“用户向我们反馈小鸡的网站很干净、没有杂乱的内容、没有广告、对流行词的解释清晰直白的时候,我非常有成就感。”推广的缓慢直接导致团队迟迟没有找到盈利方式,项目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网站和App主要的盈利方式是广告收入,流量少导致广告单价低,单价低则收益少,收益少又反过来影响了推广的速度,导致流量上涨慢,陷入一种死循环。

2018年,当小鸡团队正为日活跃用户量从200提升至2000而努力时,QQ浏览器主动寻求合作,将小鸡词典接入搜索引擎,搜索流行语时会自动跳转至词典页面,小鸡词典的日活跃用户量一夜之间增加到了2万。在QQ浏览器的影响下,其他浏览器如UC、猎豹也来寻求合作,小鸡词典的流量开始不断上涨。得到互联网大企业的关注,黄宇帆觉得很幸运,尽管他们的不幸也来自于此。

2021年5月,黄宇帆发现微博国际版在年初上线了一个新版块“有梗百科”,里面很多流行词的释义都与小鸡词典相似。他们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进行整理,发现有梗百科一共有将近3万条内容,其中大约21000条疑似是从小鸡词典照搬的,有些词条上甚至还留着抹除了一半的“小鸡词典”的水印。但有梗百科修改了词条创建者的名字,将词条的创建时间提前,有些词条的创建时间甚至改到事实发生之前。与之相对的是,有梗百科中来源于百度百科的条目下都标注了出处。黄宇帆感到愤怒,“小鸡的内容是由用户产生,用户向我们反馈,为什么他的内容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搬到了其他平台,还署了其他人的名字。我们的用户体验变差,日活跃用户量增速变得缓慢。”

为了捍卫内容,黄宇帆决定起诉微博国际版,团队全部成员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搜集证据,办理公证手续。公证处自有办事流程,他们需要按照操作规范和流程整理证据,逐一申请。“民事案件遵循优势证据原则,律师建议我们,最好的证据呈现方式是公证形式。”从2021年5月份发现被抄袭,到8月正式立案,黄宇帆为前期的律师费和公证费就花费了五十多万元。这桩案件于2023年9月宣布判决结果,小鸡词典败诉,黄宇帆继续上诉,二审结果于2024年10月发布,依然是败诉。除了这件案子,其他的官司也主动找上了黄宇帆。

黄宇帆承认,在没有法务的情况下,他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得不透彻,但不同法规之间的矛盾常令他左右为难。比如根据《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实用工具类App无需个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但小鸡词典除了词典的工具属性以外,还具有社区属性,用户可以对词条进行点赞、评论和关注,两者不可分离。根据《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用户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黄宇帆在小鸡词典的网页版和小程序版中提供了不注册的使用途径,满足轻度用户的需求,他没想到App版也需要提供。这些合规的整改很快失去了意义,2023年1月,小鸡词典App因不可抗力暂停各项服务,继内容的主权之后,小鸡词典失去了内容的载体。

作为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小鸡词典正式员工的流动性几乎为零,除了开始的四人组,后来招聘的程序员明远和运营人员程向娜、诗煜以及视频剪辑师潘子也一直工作到团队解散的时候。他们留下来的共同理由是,这是一家快乐的公司。在这里,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不用写周报,更没有规章制度。黄宇帆以前在大型金融企业实习,体验过规范化和模式化的管理制度,他认为硬性规则非常冷漠,导致办公室人际关系也很疏离,“同事之间只是上班时打个照面,没有太多交流,这种环境下对于推进事情反而不利,我创业做公司想要一个小团队,不需要条条框框的东西,大家随意点。”

程向娜在读社会学研究生期间来小鸡词典实习,最初是被一天300元的实习工资吸引,上班后黄宇帆跟她说,“在公司想摸鱼(偷懒)就光明正大地摸,工作压力大,大家都能理解”“有啥事儿随时走就行,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工作”,她很震惊。毕业后,她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去考公务员,而是继续留在了小鸡词典,负责App的内容运营。她将公司的轻松氛围说成段子在网上分享,意外爆火,也给小鸡词典带来了一次转折。

创业5年来,小鸡词典一直亏损,却靠着视频收入盈利了。在小鸡词典被迫停止服务后,黄宇帆没有解散团队,他将员工分为两组,原本的运营团队继续运营视频账号,不定期地接受商业合作,开发团队则去寻找互联网项目开发的外包工作,赚取外快。他想在维持公司基本运转的情况下,尝试在人工智能新赛道上找到新的创业方向。

2024年10月,抄袭案二审结果公布,黄宇帆终于决定解散小鸡词典团队。“实际上通过视频和外包能够维持运营,但是意义不大,我们创业并不是为了做外包,而是为了拥有自己的事业。”在AI创业赛道上,黄宇帆尝试过AI笔记和AI生图,但他认为这并非短期能够做成的项目,他不想再让大家花费三五年的时间去尝试不确定的事情。

为了和粉丝朋友们告别,小鸡词典在2024年年底举办了一场见面会。策划根据场地空间预设了200个观众名额,结果报名人数超过1000人,来到现场的观众有四百多人,见面会不得不临时加了一场。这超出黄宇帆的预想,他一直担心会不会只有20个人来参加,“虽然我们想要为更多用户提供服务,但是没有预料到自己会与用户产生连接。”

很多观众来到现场表达他们的不舍,小鸡词典解散仿佛是一个“梦醒”的时刻,大家突然意识到,除了那些镜头前的快乐时光,这依然是一家长期陷入官司、被迫关停App、为甲方煞费苦心拍视频的公司,它善良、友爱的职场环境令无数人心生向往,但它终究无法存活下去。

https://mp.weixin.qq.com/s/6b4Fhdtv-NULJlV2w61WYg



tg-me.com/NewWorldObservationLog/2413
Create:
Last Update:

一场被“风光大葬”的互联网创业

2015年,黄宇帆从美国留学回国,开始寻找自己的创业方向。他首先组建了一支小型团队——中学同学轩元,在某央媒做了两年多程序员;中学校友韩佳依,本科刚毕业的业余画手。大学室友大力在2016年加入,他曾在美国IBM做芯片设计工程师。黄宇帆和团队伙伴每天能想出几十个点子,为了更方便讨论和记录,他们还制作了一个收集点子的网页。那时候他们觉得正身处一个蓬勃向上的时代,中国互联网发展二十年,手机上网迅速地扩大了中国网民的规模,2015年大约有6亿网民,且还在以一年几千万的速度增长。头部电商平台和社交通讯公司跨过了上市的门槛,外卖、打车一类的生活服务软件也在迅速占领市场,共享经济改变了传统消费观念,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无数创业者在这片蓝海中找寻方向。

在漫无边际的讨论中,“网络流行语词典”的想法被反复提起。这最早是大力提出的,借鉴了美国俚语释义社区“城市词典”(Urban Dictionary)。“我和黄宇帆都是高中去美国留学,学语言的时候发现听不懂同学说的俚语,会频繁地使用城市词典。中国的网络社区文化在逐渐兴起,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我自己在用贴吧和B站时也有看不懂的词,但没有查询的地方。”有别于日常话语的流行语在互联网上构筑了一道隐性的边界,只有打破它才可能进入讨论圈内。在实用层面之外,大力认为通过中文流行词还可以记录同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圈层文化,“在古代,成语也是一种流行语,一个有代表性的故事浓缩成一个词语,将故事表达的意思流传下来,与之类似,‘人艰不拆’‘蓝瘦香菇’就是当代的成语。”

团队成员选取二三十个流行词撰写释义,调研周围的人对它们的兴趣度,当大多数的反馈认为非常有趣,创建流行语词典就成为团队一致认同的创业方向。在黄宇帆的设想中,词典应该像维基百科(Wikipedia)一样,由用户生成内容,但不是用长篇大段的文章,而是简练清晰的日常语句,因此,他给词典取名为“小鸡词典”,英文是Jikipedia。黄宇帆还从经济收益上算了一笔账,城市词典通过广告收入、周边产品和联名推广,一年的营收超过百万美元,它最初的团队只有3个人,人力成本也很低。“汉语的受众非常庞大,既然英文俚语词典可以吸引千万用户,中文流行词也可以,即便广告单价更低,收益也很可观。”2017年10月,小鸡词典正式上线了。

在上线初期,小鸡词典的功能非常简陋,只能写词条和看词条,其他的功能是逐步完善起来的。在互联网大厂,更新软件往往需要经历提案、讨论、开发、测试的步骤,但小鸡词典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当天的提案当天做,第二天直接上线试看效果,“上线后,如果运行没问题,就不用再进行操作,如果有人在网上骂你,就再去修改,如果发现大家不喜欢,一周后将新功能取消。”

技术层面的问题可以解决,但运营推广方面则步履维艰,现在回顾,黄宇帆承认他们走得“太慢了”,“如果我们有成熟的方法论,会知道如何去快速打入目标人群、寻求强力合作、利用资金投放流量,但我们当时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做,谁是用户?用户在哪里?如何让用户了解小鸡词典?如何让用户创造内容?”

创业初期,团队成员想到的推广方式是去网上回答关于流行词的问题,标明引用自小鸡词典,词典里的词条也需要他们自己来撰写,通过创建游戏圈、二次元圈等小众文化圈层的词条来吸引用户。前半年,小鸡词典的日活跃用户数量提升很慢,长期保持在200左右,团队一边忙碌,一边焦虑,大力开玩笑说:“每天早上起床觉得小鸡是世界上最厉害的项目,晚上睡觉前就觉得这什么傻逼项目。”

黄宇帆对接广告还保持谨慎的态度,“按照中国广告单价,我们必须接到丧心病狂的程度才能满足营收目标,而铺设大量广告非常影响用户体验,我认为最好没有广告,首要目标是将市场做大,吸引更多用户加入,产生更好的体验,提高广告单价,再用少量广告实现盈利。”在黄宇帆的设想中,当用户规模扩大、与圈层文化建立连接后,商业化的路径会很多样。然而在小鸡词典后来日活跃量达到二十多万时,他们依然没有盈利,这还是在不算房租以及黄宇帆和大力的人力成本的情况下。2015年刚创业时,黄宇帆在中关村租了一间办公室,后来房租涨到一个月一万多,他就把家里的北京房子用作办公室兼员工宿舍。

尽管黄宇帆没挣到钱,但他对自己的产品感到骄傲:“用户向我们反馈小鸡的网站很干净、没有杂乱的内容、没有广告、对流行词的解释清晰直白的时候,我非常有成就感。”推广的缓慢直接导致团队迟迟没有找到盈利方式,项目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网站和App主要的盈利方式是广告收入,流量少导致广告单价低,单价低则收益少,收益少又反过来影响了推广的速度,导致流量上涨慢,陷入一种死循环。

2018年,当小鸡团队正为日活跃用户量从200提升至2000而努力时,QQ浏览器主动寻求合作,将小鸡词典接入搜索引擎,搜索流行语时会自动跳转至词典页面,小鸡词典的日活跃用户量一夜之间增加到了2万。在QQ浏览器的影响下,其他浏览器如UC、猎豹也来寻求合作,小鸡词典的流量开始不断上涨。得到互联网大企业的关注,黄宇帆觉得很幸运,尽管他们的不幸也来自于此。

2021年5月,黄宇帆发现微博国际版在年初上线了一个新版块“有梗百科”,里面很多流行词的释义都与小鸡词典相似。他们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进行整理,发现有梗百科一共有将近3万条内容,其中大约21000条疑似是从小鸡词典照搬的,有些词条上甚至还留着抹除了一半的“小鸡词典”的水印。但有梗百科修改了词条创建者的名字,将词条的创建时间提前,有些词条的创建时间甚至改到事实发生之前。与之相对的是,有梗百科中来源于百度百科的条目下都标注了出处。黄宇帆感到愤怒,“小鸡的内容是由用户产生,用户向我们反馈,为什么他的内容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搬到了其他平台,还署了其他人的名字。我们的用户体验变差,日活跃用户量增速变得缓慢。”

为了捍卫内容,黄宇帆决定起诉微博国际版,团队全部成员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搜集证据,办理公证手续。公证处自有办事流程,他们需要按照操作规范和流程整理证据,逐一申请。“民事案件遵循优势证据原则,律师建议我们,最好的证据呈现方式是公证形式。”从2021年5月份发现被抄袭,到8月正式立案,黄宇帆为前期的律师费和公证费就花费了五十多万元。这桩案件于2023年9月宣布判决结果,小鸡词典败诉,黄宇帆继续上诉,二审结果于2024年10月发布,依然是败诉。除了这件案子,其他的官司也主动找上了黄宇帆。

黄宇帆承认,在没有法务的情况下,他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得不透彻,但不同法规之间的矛盾常令他左右为难。比如根据《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实用工具类App无需个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但小鸡词典除了词典的工具属性以外,还具有社区属性,用户可以对词条进行点赞、评论和关注,两者不可分离。根据《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用户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黄宇帆在小鸡词典的网页版和小程序版中提供了不注册的使用途径,满足轻度用户的需求,他没想到App版也需要提供。这些合规的整改很快失去了意义,2023年1月,小鸡词典App因不可抗力暂停各项服务,继内容的主权之后,小鸡词典失去了内容的载体。

作为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小鸡词典正式员工的流动性几乎为零,除了开始的四人组,后来招聘的程序员明远和运营人员程向娜、诗煜以及视频剪辑师潘子也一直工作到团队解散的时候。他们留下来的共同理由是,这是一家快乐的公司。在这里,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不用写周报,更没有规章制度。黄宇帆以前在大型金融企业实习,体验过规范化和模式化的管理制度,他认为硬性规则非常冷漠,导致办公室人际关系也很疏离,“同事之间只是上班时打个照面,没有太多交流,这种环境下对于推进事情反而不利,我创业做公司想要一个小团队,不需要条条框框的东西,大家随意点。”

程向娜在读社会学研究生期间来小鸡词典实习,最初是被一天300元的实习工资吸引,上班后黄宇帆跟她说,“在公司想摸鱼(偷懒)就光明正大地摸,工作压力大,大家都能理解”“有啥事儿随时走就行,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工作”,她很震惊。毕业后,她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去考公务员,而是继续留在了小鸡词典,负责App的内容运营。她将公司的轻松氛围说成段子在网上分享,意外爆火,也给小鸡词典带来了一次转折。

创业5年来,小鸡词典一直亏损,却靠着视频收入盈利了。在小鸡词典被迫停止服务后,黄宇帆没有解散团队,他将员工分为两组,原本的运营团队继续运营视频账号,不定期地接受商业合作,开发团队则去寻找互联网项目开发的外包工作,赚取外快。他想在维持公司基本运转的情况下,尝试在人工智能新赛道上找到新的创业方向。

2024年10月,抄袭案二审结果公布,黄宇帆终于决定解散小鸡词典团队。“实际上通过视频和外包能够维持运营,但是意义不大,我们创业并不是为了做外包,而是为了拥有自己的事业。”在AI创业赛道上,黄宇帆尝试过AI笔记和AI生图,但他认为这并非短期能够做成的项目,他不想再让大家花费三五年的时间去尝试不确定的事情。

为了和粉丝朋友们告别,小鸡词典在2024年年底举办了一场见面会。策划根据场地空间预设了200个观众名额,结果报名人数超过1000人,来到现场的观众有四百多人,见面会不得不临时加了一场。这超出黄宇帆的预想,他一直担心会不会只有20个人来参加,“虽然我们想要为更多用户提供服务,但是没有预料到自己会与用户产生连接。”

很多观众来到现场表达他们的不舍,小鸡词典解散仿佛是一个“梦醒”的时刻,大家突然意识到,除了那些镜头前的快乐时光,这依然是一家长期陷入官司、被迫关停App、为甲方煞费苦心拍视频的公司,它善良、友爱的职场环境令无数人心生向往,但它终究无法存活下去。

https://mp.weixin.qq.com/s/6b4Fhdtv-NULJlV2w61WYg

BY 新·世界观察日志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i in /var/www/tg-me/post.php on line 283

Share with your friend now:
tg-me.com/NewWorldObservationLog/2413

View MORE
Open in Telegram


telegram Telegram | DID YOU KNOW?

Date: |

Telegram Auto-Delete Messages in Any Chat

Some messages aren’t supposed to last forever. There are some Telegram groups and conversations where it’s best if messages are automatically deleted in a day or a week. Here’s how to auto-delete messages in any Telegram chat. You can enable the auto-delete feature on a per-chat basis. It works for both one-on-one conversations and group chats. Previously, you needed to use the Secret Chat feature to automatically delete messages after a set time. At the time of writing, you can choose to automatically delete messages after a day or a week. Telegram starts the timer once they are sent, not after they are read. This won’t affect the messages that were sent before enabling the feature.

That strategy is the acquisition of a value-priced company by a growth company. Using the growth company's higher-priced stock for the acquisition can produce outsized revenue and earnings growth. Even better is the use of cash, particularly in a growth period when financial aggressiveness is accepted and even positively viewed.he key public rationale behind this strategy is synergy - the 1+1=3 view. In many cases, synergy does occur and is valuable. However, in other cases, particularly as the strategy gains popularity, it doesn't. Joining two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workforces and cultures is a challenge. Simply putting two separate organizations together necessarily creates disruptions and conflicts that can undermine both operations.

telegram from us


Telegram 新·世界观察日志
FROM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