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Group & Telegram Channel
高知年轻人,正在反环保

他们觉得花钱捡垃圾的事简直是欺骗,环保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阴谋,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花更多的钱,问我为啥还要环保?走出朋友圈,我在网上发现了更多这样的声音,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环保是一场阴谋。

小时候,电视和课本上常常提醒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记得那张地球母亲流着眼泪的画面,上面写着:“别让我的眼泪成为地球最后一滴水。”在那个年代,环保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道德责任,仿佛每个人只要从节约水电、垃圾分类做起,就能拯救地球。

时过境迁,互联网的发展让这个曾经无可辩驳的概念变得复杂起来。有些时候人们关于环保的讨论是政治的。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央视《面对面》节目中,丁仲礼与柴静的访谈。节目中丁院士的那句:“中国人算不算人?同样都是人,为什么我们就要减排呢?”尽管谈的是发展权,却成为了一些网民心里声讨“环保伪善”的檄文。

这种对于环保的逆反情绪,不仅仅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它甚至引发了人们内心对于不公正的阶级怒火。在很多人看来,环保本应该是人类集体努力的大事件,但现在的状况却成了穷则低碳,达则希望别人低碳。

一边是宣传我们要环保,另一边是名人高调炫富和滥用资源的新闻层出不穷,像卡戴珊家族每月用水870吨的报道就引发了公众的不满,为了美化庭院,水龙头24小时不关。这种差异,总会让人产生一种不公平的感受—让人觉得97%的人克制生活,是为了让那些占据地球大部分资源的“3%的富人”去浪费:“我们天天省吃俭用地节水,是为了让富人们挥霍吗?”

除了观念之争,环保引发的问题还有生活方式之争。随着极端环保主义者的激进事件新闻变得越来越多,一种被迫环保的感受,便冒犯性地闯入了人们的生活。曾经有一个著名的环保团体“灭绝叛乱”(Extinction Rebellion)在伦敦等地发起的抗议活动中,多次堵塞公共交通,甚至泼洒名画以引发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这种过激的手段不仅没有赢得更多人的同情,反而让许多普通民众对环保产生了抵触心理。对于一些人来说,环保应该是一种生活选择,而非被强行灌输的道德义务。

这些争吵、辩论与思考,每天都在互联网上不断上演,随着人们的音量日益增高,总给人一种感觉——环保似乎已经成了被唾弃的主义,成了烂掉的概念。但事实真是这样吗?无数社交媒体关于极端气候的抱怨、机构的调研报告,都显示出全球人民群众并非唾弃环保的概念——按2023年普华永道全球调查的数据来看,80%消费者愿意为环保付出高溢价。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小时候崇尚的环保,变成了现在这样呢?

这种“心口不一”与其说是虚伪、是对环保主义的愤怒,倒不如说是越来越聪明的消费者对一整个系统发出的诘问:我要为环保付出的溢价,到底值不值得?如果环保真是全人类的事业,那么为什么要成为一场挣钱的事业?

这种情绪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环保概念的确能给品牌带来实际的商业好处。早在2021年比尔·盖兹所著的《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提到了“绿色溢价(Green Premium)”一词,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选择环保的商品或服务时,通常需要比传统产品多花更多钱。这种溢价是因为环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更贵的原材料、更高的技术标准或更严格的环保认证,从而导致成本增加。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解释绿色溢价:美国近年来的航空燃油平均零售价格是2.22美元/加仑,而航空用高级生物燃料的平均售价是5.35美元/加仑,绿色溢价就是两者的价差,也就是3.13美元/加仑,或者说超过140%的溢价。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更多实际的例子,一些品牌推出的“可持续时尚”系列产品价格确实高昂,并且价格远超普通商品,甚至连环保袋的售价也比传统塑料袋贵了十几倍。而被包装为环保概念的商品也比传统商品要卖得快,WGSN公布的数据显示前者的销售速度比后者快了270%。

更可怕的是,消费者为环保付出的溢价并不能得偿所愿。谷歌的一项调查显示,58%的企业高管承认他们公司存在“漂绿”(greenwashing)现象。所谓漂绿,指的即夸大或虚构自己产品的环保效益。当这样的故事变得越来越多,消费者们便对环保丧失耐心与信心。回溯过往,我们可以在一些调研报告中窥见一些踪迹。贝恩咨询《2023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调研范围内全球2.3万名消费者愿意为环保产品平均支付12%的溢价,然而在美国标榜为环保产品的平均溢价却高达28%。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虽然50%的消费者表示可持续发展是他们的前四大购物标准之一,但是当被问及两种产品中哪一种的碳排放量更高时,高达75%的消费者表示判断错误或者表示不知道。如此,消费者对企业缺乏信任的问题也可见一斑:只有28%的消费者相信大企业会生产真正环保的产品,而相信独立小企业的消费者占45%。当消费者的环保热情被反复利用,却看不到实际的环境改善,普通人承受的环保压力逐渐转变为一种两极分化的怨恨,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更令人焦虑的是,环保的争论还赶上了一个经济的下沉时代。这些年,我们耳熟能详的气候危机警告和“拯救地球”的环保口号,在面对钱包问题时,往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是那些疫情过后的发达国家,消费者的关注点已经从环保转移到了生存成本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到2025年通货膨胀仍难以回归正常水平,意味着生活成本压力短期内不会减轻;2023年WGSN的一项报告指出,全球的循环经济程度从五年前的9.1%下降到了7.2%。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一边清楚气候危机正在逼近,一边却发现,经济下行使得环保的溢价越来越难以承受。但这不仅仅是消费者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整个系统需要面对的挑战,如何“0痛环保”才是普通消费者所关心的。

所以与其说人们厌恶、不再信任环保,倒不如说厌恶的是不公正。对于个体来说,我们应该相信环保从来不是一场阴谋。关于由它带来的问题,我想没有人需要通勤谋生的普通人更明白气候危机的紧迫,愈加燥热的天气,异常的暴雨,都在向我们证明一件事——就像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对我们这个星球的最大威胁,就是相信别人会拯救它。

https://mp.weixin.qq.com/s/xakYBGuaYcU1gqecFU3FfA



tg-me.com/NewWorldObservationLog/2394
Create:
Last Update:

高知年轻人,正在反环保

他们觉得花钱捡垃圾的事简直是欺骗,环保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阴谋,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花更多的钱,问我为啥还要环保?走出朋友圈,我在网上发现了更多这样的声音,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环保是一场阴谋。

小时候,电视和课本上常常提醒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记得那张地球母亲流着眼泪的画面,上面写着:“别让我的眼泪成为地球最后一滴水。”在那个年代,环保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道德责任,仿佛每个人只要从节约水电、垃圾分类做起,就能拯救地球。

时过境迁,互联网的发展让这个曾经无可辩驳的概念变得复杂起来。有些时候人们关于环保的讨论是政治的。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央视《面对面》节目中,丁仲礼与柴静的访谈。节目中丁院士的那句:“中国人算不算人?同样都是人,为什么我们就要减排呢?”尽管谈的是发展权,却成为了一些网民心里声讨“环保伪善”的檄文。

这种对于环保的逆反情绪,不仅仅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它甚至引发了人们内心对于不公正的阶级怒火。在很多人看来,环保本应该是人类集体努力的大事件,但现在的状况却成了穷则低碳,达则希望别人低碳。

一边是宣传我们要环保,另一边是名人高调炫富和滥用资源的新闻层出不穷,像卡戴珊家族每月用水870吨的报道就引发了公众的不满,为了美化庭院,水龙头24小时不关。这种差异,总会让人产生一种不公平的感受—让人觉得97%的人克制生活,是为了让那些占据地球大部分资源的“3%的富人”去浪费:“我们天天省吃俭用地节水,是为了让富人们挥霍吗?”

除了观念之争,环保引发的问题还有生活方式之争。随着极端环保主义者的激进事件新闻变得越来越多,一种被迫环保的感受,便冒犯性地闯入了人们的生活。曾经有一个著名的环保团体“灭绝叛乱”(Extinction Rebellion)在伦敦等地发起的抗议活动中,多次堵塞公共交通,甚至泼洒名画以引发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这种过激的手段不仅没有赢得更多人的同情,反而让许多普通民众对环保产生了抵触心理。对于一些人来说,环保应该是一种生活选择,而非被强行灌输的道德义务。

这些争吵、辩论与思考,每天都在互联网上不断上演,随着人们的音量日益增高,总给人一种感觉——环保似乎已经成了被唾弃的主义,成了烂掉的概念。但事实真是这样吗?无数社交媒体关于极端气候的抱怨、机构的调研报告,都显示出全球人民群众并非唾弃环保的概念——按2023年普华永道全球调查的数据来看,80%消费者愿意为环保付出高溢价。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小时候崇尚的环保,变成了现在这样呢?

这种“心口不一”与其说是虚伪、是对环保主义的愤怒,倒不如说是越来越聪明的消费者对一整个系统发出的诘问:我要为环保付出的溢价,到底值不值得?如果环保真是全人类的事业,那么为什么要成为一场挣钱的事业?

这种情绪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环保概念的确能给品牌带来实际的商业好处。早在2021年比尔·盖兹所著的《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提到了“绿色溢价(Green Premium)”一词,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选择环保的商品或服务时,通常需要比传统产品多花更多钱。这种溢价是因为环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更贵的原材料、更高的技术标准或更严格的环保认证,从而导致成本增加。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解释绿色溢价:美国近年来的航空燃油平均零售价格是2.22美元/加仑,而航空用高级生物燃料的平均售价是5.35美元/加仑,绿色溢价就是两者的价差,也就是3.13美元/加仑,或者说超过140%的溢价。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更多实际的例子,一些品牌推出的“可持续时尚”系列产品价格确实高昂,并且价格远超普通商品,甚至连环保袋的售价也比传统塑料袋贵了十几倍。而被包装为环保概念的商品也比传统商品要卖得快,WGSN公布的数据显示前者的销售速度比后者快了270%。

更可怕的是,消费者为环保付出的溢价并不能得偿所愿。谷歌的一项调查显示,58%的企业高管承认他们公司存在“漂绿”(greenwashing)现象。所谓漂绿,指的即夸大或虚构自己产品的环保效益。当这样的故事变得越来越多,消费者们便对环保丧失耐心与信心。回溯过往,我们可以在一些调研报告中窥见一些踪迹。贝恩咨询《2023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调研范围内全球2.3万名消费者愿意为环保产品平均支付12%的溢价,然而在美国标榜为环保产品的平均溢价却高达28%。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虽然50%的消费者表示可持续发展是他们的前四大购物标准之一,但是当被问及两种产品中哪一种的碳排放量更高时,高达75%的消费者表示判断错误或者表示不知道。如此,消费者对企业缺乏信任的问题也可见一斑:只有28%的消费者相信大企业会生产真正环保的产品,而相信独立小企业的消费者占45%。当消费者的环保热情被反复利用,却看不到实际的环境改善,普通人承受的环保压力逐渐转变为一种两极分化的怨恨,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更令人焦虑的是,环保的争论还赶上了一个经济的下沉时代。这些年,我们耳熟能详的气候危机警告和“拯救地球”的环保口号,在面对钱包问题时,往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是那些疫情过后的发达国家,消费者的关注点已经从环保转移到了生存成本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到2025年通货膨胀仍难以回归正常水平,意味着生活成本压力短期内不会减轻;2023年WGSN的一项报告指出,全球的循环经济程度从五年前的9.1%下降到了7.2%。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一边清楚气候危机正在逼近,一边却发现,经济下行使得环保的溢价越来越难以承受。但这不仅仅是消费者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整个系统需要面对的挑战,如何“0痛环保”才是普通消费者所关心的。

所以与其说人们厌恶、不再信任环保,倒不如说厌恶的是不公正。对于个体来说,我们应该相信环保从来不是一场阴谋。关于由它带来的问题,我想没有人需要通勤谋生的普通人更明白气候危机的紧迫,愈加燥热的天气,异常的暴雨,都在向我们证明一件事——就像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对我们这个星球的最大威胁,就是相信别人会拯救它。

https://mp.weixin.qq.com/s/xakYBGuaYcU1gqecFU3FfA

BY 新·世界观察日志


Warning: Undefined variable $i in /var/www/tg-me/post.php on line 283

Share with your friend now:
tg-me.com/NewWorldObservationLog/2394

View MORE
Open in Telegram


telegram Telegram | DID YOU KNOW?

Date: |

Traders also expressed uncertainty about the situation with China Evergrande, as the indebted property company has not provided clarification about a key interest payment.In economic news, the Commerce Department reported an unexpected increase in U.S. new home sales in August.Crude oil prices climbed Friday and front-month WTI oil futures contracts saw gains for a fifth straight week amid tighter supplies. West Texas Intermediate Crude oil futures for November rose $0.68 or 0.9 percent at 73.98 a barrel. WTI Crude futures gained 2.8 percent for the week.

How To Find Channels On Telegram?

There are multiple ways you can search for Telegram channels. One of the methods is really logical and you should all know it by now. We’re talking about using Telegram’s native search option. Make sure to download Telegram from the official website or update it to the latest version, using this link. Once you’ve installed Telegram, you can simply open the app and use the search bar. Tap on the magnifier icon and search for a channel that might interest you (e.g. Marvel comics). Even though this is the easiest method for searching Telegram channels, it isn’t the best one. This method is limited because it shows you only a couple of results per search.

telegram from us


Telegram 新·世界观察日志
FROM USA